开放、创新博望产业升级之路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马鞍山市博望区步入又一个5年发展的新开端。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博望要以什么样的心态、状态开局、起步至关重要。短期看,作为“中国刃具之乡”,历经短短30余年,博望刃具生产从*初的家庭手工作坊走向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之后,如何突破民营中小微企业各自为政、模式依赖,大部分产品始终在低端徘徊的产业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当地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长远看,在安徽东部2000公里的省界上,有22个县市区毗邻江浙,在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的新语境下,都铆足干劲打出“东向牌”。而身负腾飞式发展的重任,东向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对当前的博望而言则*不是一句新鲜的政治口号,更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而是博望未来赶超跨越的出路所在。
博望自古以“造刀”闻名,传统机床暨刃模具产业的发展历史*早可追溯至明朝,到清乾隆年间,“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更是享有盛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博望的刃模具和机床产业发展迅猛,从生活用刀到工业刀具,再到机床、工程机械配件,刃模具、剪折机床、工程机械配件、优质锻造四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兴起。当地充分发挥临近长三角优势,产品远销各地,博望被誉为“中国刃模具*一镇”“中国剪折机床*一镇”,美名远播全国。
机床和刃模具产业是博望的传统产业,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再加上企业经营模式单一、家族式管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产业规模也急需提升。
在博望刃具产业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有一种用在饮料瓶上的异形刀片——环切刀片,国内没有厂家能造出来,只能靠进口,而这仅仅百余克重的小刀片,国外厂家售价达1000美元。与刃具面临同样境况的还有博望机床产业,虽然发迹于上世纪末,但基本是从模仿开始,彼时存在着低端、同质化的倾向,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严重时,机床卖成了白菜价。
“机床是工业母机,刃具、刀具、模具是耗材类产品,本身竞争力并不强,当时主要靠较强的市场销售而形成产业集群。”博望区政协副主席、区发改经信委主任万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当前环保要求高、产业准入把关严的现实情况下,博望一些中小微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得靠不断地赋予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走创新发展这条路。”博望区科技局局长许明告诉本报记者,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博望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赢未来”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希望通过构建产业政策、金融租赁等支撑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博望机床、刃模具、机械产业转型升级、提档升级,推动工业产业的数控化、智能化、高端化。
对科技创新需求*为迫切的,一直都是身处市场中心的企业。以国内造不出来的“环切刀片”为例。因异形刀片生产难度大、市场需求量少,国内厂家普遍对此“不感兴趣”。“别人不生产,我来生产。”位于博望镇红阳村的威马制刀总经理刘传兴这样说。2014年年初,威马制刀组建研发团队与科研院校合作,短短半年时间便研发出国内首个环切刀片,质量甚至优于欧美产品,而售价仅为1000元人民币,吸引了国内外企业争相订购。
华菱西厨是博望*早做刃模具的企业之一,但在很早之前,华菱西厨董事长就发现,要想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转变思路,不断创新。华菱西厨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正香告诉本报记者,在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后,华菱西厨将目光锁定在西厨行业。从*初的电子暖汤炉做起,凭着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精准“把脉”和不断加大的产品研发创新投入,如今的华菱西厨已经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专利40余项,自主研发的100多种规格型号的西厨装备,远销欧美、中东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拥有多项国际注册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成为安徽省出口名牌企业。
传统制造,让华菱西厨、威马制刀这样的本土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创新发展,又为企业插上了再次腾飞的翅膀。在博望区,类似的企业成长故事不是个案,一大批本土制造企业靠科技创新引领,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了核心技术即拥有了话语权,产品就会有市场,企业就能实现跨越发展。
据统计,博望区先后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安徽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截至今年6月30日,博望区发明专利保有量达到300多件。
苏皖两省交界处有两个丹阳镇,一个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另一个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两镇毗邻,街道相连,可谓“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
自古以来,博望区就与江苏江宁、漂水、高淳唇齿相依、无缝相接,是安徽省连通苏浙沪等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如今,东向发展的战略定位,更让博望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从博望出发,驱车数公里,就上了南京的绕城高速——很快,这一设想就会成为现实。目前,皖446省道和苏126省道对接,已进入项目前期阶段。这条南北走向的通道,将一头挑起博望,一头扎进南京主城区。
从今年上半年皖445省道和苏341省道“断头路”的通车,到如今皖446省道和苏126省道的对接,如果说,交通的无缝衔接是打开博望东向发展的一扇窗,那么眼下的博望,在一路往东的大开放格局中则完全敞开了大门。
博望区委书记郝轶琦透露,在安徽毗邻南京都市圈的县市区中,博望首家将东向发展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2017年2月,出台了《博望区加快东向发展,实现等高对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实施意见》。而今年以来,博望区紧抓长三角更高层次一体化发展和马鞍山市委东向发展、打好“南京牌”机遇,主动对接南京、配套南京、服务南京,制定出台了《博望区关于加快“宁博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融入南京的任务和项目清单,全面融入南京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要素链。
“博望加快东向发展、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郝轶琦阐释,从国家宏观战略来看,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南京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这在企业、人才和资金等多个方面,为博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博望区副区长俞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博望处于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交集处。近年来,博望区聚焦开放联动,坚持等高对接,加强与南京在产业配套、公共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东向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博望是中国机械刃模具之乡,刃模具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南京、昆山等地的支柱产业恰好形成配套。企业到博望,不仅上下游能够配套,还能充分利用博望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链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对企业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主动向东看,打好“南京牌”,更关键的还在于“两情相悦”。从南京的发展来看,南京要成为有竞争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与区域内的杭州、苏州、合肥竞争,必须把都市圈周边带动起来,向外整合资源,壮大自身实力。从产业外向扩张来看,当前南京的产业和资源正在向外转移,从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布局上考量,辐射到博望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南京的企业早把产业迁移的目光瞄向了博望。早在2015年,南京奥特佳就将五大基地之一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博望区丹阳镇工业园,投资10亿元成立马鞍山奥特佳机电有限公司。短短3年,迅速成长为国内*大的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供应商。“目前公司已经在博望设了三个子公司。”马鞍山奥特佳总经理助理黄继平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将形成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新能源、活塞压缩机等系列产品。而在奥特佳的带动下,一批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在丹阳镇形成了汽车空调和汽车新能源配件产业链。
统计显示,5年来落户博望的企业中,南京企业占三分之一,甚至有企业整体从南京搬迁到博望。2015年到2017年,博望有45个亿元以上项目来自南京。
“在这场开放联动、向东发展的大布局中,博望要基于自身的禀赋和潜质精准定位,在彰显特色中融入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形成配套,在实现对接中建立优势,在补齐短板中找到突破口,实现博望产业形态与南京的合理分工、错位互补。”万瑞告诉记者,不仅是产业,博望还要撬动南京的产业与人才富矿,使南京的优势资源辐射到博望发展的各个领域。基于此,博望东向瞄准的不仅是南京的高端产业,还有人才、技术、高校等创新资源,*终要实现的是“南京研发,博望转化”。
借东风“吹活一池春水”,随着马鞍山及博望区一连串战略谋划密集推出,博望开放联动、东向发展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融入红利”开始加速释放。记者 王小霞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