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失守“第三城”之后
在中国,没有谁比马鞍山的城市经济地位更富有戏剧性。
2017年,马鞍山以1738.09亿元GDP跻身安徽省前三,坐上了安徽经济“第三城”交椅,仅次于合肥和芜湖,成为当时安徽“攻势”*猛烈的一匹黑马之一。
仅仅两年后,马鞍山就被其甩在身后的安庆、滁州、阜阳反超。
2019年,马鞍山以2111亿元GDP位居安徽省第六名,不仅失守安徽“第三城”的地位,GDP甚至还被滁州反甩798.1亿。
今年一季度,马鞍山继续以623.4亿元保持安徽省第六名,相比较2017年跻身安徽前三名的冲劲,如今的马鞍山在经济上显得颇为保守,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落后滁州、安庆等,增速也难以企及,一季度马鞍山GDP增速仅为2.4%,位居安徽省倒数第四。
马鞍山的衰退也造就了滁州、安庆等城市的成功,不仅是马鞍山,安徽各地都紧盯着“第三城”地位,第三城是否易主、是否有冲击第三的“黑马”、谁的“攻势”*猛烈……过去几年,几乎每到季度或年度经济数据发布之时,相关问题便会成为讨论焦点。
但,相比较安徽“第三城”究竟花落谁家,马鞍山仅仅两年就失守“第三城”仿佛更富有关注度和戏剧性。
曾经的安徽“第三城”马鞍山,为何成为全省经济总量排名下滑位次*多的城市?
接连被滁州、阜阳、安庆反超的背后,马鞍山在经济上又存在着哪些现实问题?
马鞍山又能否再度回到“第三城”的位置?
今天,让我们从马鞍山的经济产业发展说起。
但是,马鞍山却是安徽一座以工业见长的城市。
2022年,马鞍山GDP为25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09.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36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171.92亿元,增长2.7%。
可见,工业仍是当下马鞍山经济的“压舱石”。
马鞍山,城市规模不大,地处南京芜湖之间,于城市的人口与面积而论,可谓是夹缝之中求索天地。马鞍山与南京亲近,不仅仅因为接壤且同处长江南岸,还有历史因素。马鞍山历来就是这座六朝古都的京畿之地,与南京不仅山水相连,而且历史上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南京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两地的历史文化面貌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马鞍山的经济,与马钢是分不开的。
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令人想不到的是,设立马鞍山市的缘由是由于当地著名的马鞍山钢铁公司。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为发展钢铁工业,1953年成立了马鞍山钢铁公司。
可以说,马鞍山的设立说是“因钢设市”也不为过。
建国初期马鞍山只是一座拥有80户人家的小村庄,到如今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它的发展和马钢的兴衰紧密关联。
马钢*被倚重的时候,对马鞍山财政的贡献占到70%~80%,彼时马鞍山没有足够的其他产业,一个马钢完全 “养活”着一座城市。
工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这座安徽钢铁城市的经济,为这座城市的居民带来富裕的物质生活。在安徽,马鞍山居民率先步入小康生活水平。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马鞍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近五年的《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和2016年马鞍山GDP均居全省第四;彼时安庆高居第三,2017年马鞍山GDP超越安庆,跃居全省第3位,仅次于合肥和芜湖,成为当时安徽“攻势”*猛烈的一匹黑马之一。
2019年,马鞍山GDP突破2000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两千亿级台阶,由2012年的1210.54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2439.33亿元;十年年均增长8.7%、高于安徽省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从5.5万元上升到11.3万元、居安徽省第3位。
经济发展成绩不俗,民众的收入也不弱。
《问道徽商100人》了解到,今年一季度,马鞍山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9元,同比增长4.8%,均居全省*一。
马鞍山取得进步的经济成绩,让这座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荣誉,但马鞍山彼时不知道的是,马鞍山在省内的经济地位已悄然发生改变,滁州、安庆等城市时刻紧盯“省内第三”的宝座。
2017年,正当马鞍山开始跻身第三,坐上了安徽经济“第三城”的交椅时,它没预料到被其甩在身后的安庆、滁州、阜阳没过多久就实现了反超。
2019年,安徽省各市经济地位迎来大洗牌。
合肥以9409.4亿元GDP继续领跑全省;
芜湖凭借3618.26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在第二位;
2018年位列全省第五的滁州凭借强劲势头,以2909.1亿元的经济总量冲到了第三;
阜阳也凭借9%的GDP增速从2018年的第六名升至第四名,其经济总量达2705亿元;
第五名的安庆为2380.5亿元;
再看马鞍山,尽管GDP突破了两千亿大关,但排名却从全省第三跌至第六,成为全省经济下滑位次*多的城市。
安徽第三城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就迅速被滁州、安庆等城市反超,马鞍山经济为什么跌得这么快?
当我们观察近年来马鞍山发展的成绩时,不难发现,纵向来看,马鞍山每年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发展向好;可横向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马鞍山的发展就留在了曾经,从领跑变成了跟跑。
“在产业这一块,我们的动作还是滞后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马鞍山没有及时地调整,因为马鞍山太依靠马钢了,如果马钢没有转过来的话,那马鞍山就很难转过来。”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所所长孔令刚说道。
诚然,这座曾经因钢铁工业而兴起的城市,对钢铁工业有着足够的坚守,但坚持发展单一产业,以钢铁为支柱产业,也让马鞍山面临着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的问题,和其他许多资源城市一样,马鞍山也面临发展困境。
2020年3月马鞍山市统计局发布《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简析》提出,当前马鞍山市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处于攻坚期和阵痛期,新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坚实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情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去产能行业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低。
马鞍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引起了安徽省委的关注,2019年2月20日,安徽省委*一巡视组组长孟庆银在向马鞍山市委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组织开展三大攻坚战不够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中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方面做得不到位,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不高,曾一度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应景造势,违背民意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搞形象建设,导致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留下了沉重后遗症,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在爬坡过坎。
在经济忧患意识和营商环境上,马鞍山有着一定的滞后性。
马鞍山毗邻南京,到南京*快不到二十分钟,对于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马鞍山理应加强与南京联系,促进产业发展,但2019年马鞍山市委发布的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透露,省委巡视组向马鞍山市委反馈了马鞍山“东向发展行动迟缓,跨江发展力度不强”的问题。
相较而言,滁州打的“南京牌”,背后更有忧患意识,成效则受到多方肯定。与滁州的积极相比,马鞍山明显有着滞后性。
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后,滁州即明确了“全面对接南京江北新区”的工作目标。滁州建设苏滁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等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对接南京江北新区。
2016年,滁州提出“冲刺经济总量全省第三”的目标,仅仅三年后滁州正式跻身全省经济第三名。
与此同时,马鞍山的人口因素也始终困扰着城市经济发展。
2022年马鞍山常住人口218.6万人,与之相比的是2018年马鞍山常住人口为233.7万人。相对少量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人口数量,导致马鞍山市人口红利在消费、储蓄、房地产等领域的产出有限,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马鞍山经济发展空间。
相比,人口数量高居全省*一的阜阳在经济发展上则爆发足够的活力,2019年阜阳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5.9万人,庞大的人口,让阜阳的消费红利持续释放, 2019年阜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082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合肥、芜湖,其GDP增速达9%,经济总量位列安徽的第四。
马鞍山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
作为安徽融入沪苏浙的“先头部队”,马鞍山始终有一个愿望: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以工业起家、靠制造业吃饭、因制造业兴旺的资源城市马鞍山,近年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提质增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马鞍山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4.3:49.2:46.5,三产的占比几近追平二产。
同时,工业产品与过去相比,种类更为丰富。
2022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4.6%,居全省*一。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马鞍山的工业企业发展仍有较大困难和问题,工业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占优势。
2020年全年马鞍山高新技术企业872家户,只有芜湖的一半,滁州的84%,合肥的1/6。且在马鞍山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不过,马鞍山至少在努力抓取每一次与周围城市的互动,马鞍山将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主攻方向,开始和南京的“同城化”合作。
在产业、交通、教育等领域,马鞍山和南京共同持续推进,南京部分重大项目落子马鞍山,马鞍山则积极提供配套。
在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马鞍山主动承接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仅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就落户企业上百家。江宁-博望、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开发区、和县-浦口、花山-江宁、当涂-高淳先后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南京与马鞍山所有毗邻片区跨界一体化发展全覆盖。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马鞍山与其他城市进行跨界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2022年马鞍山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290个,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5%,近三年,全市招商引资亿元以上新签约工业项目1263个,来自长三角的项目770个。
在与周边都市圈积极互动合作中,马鞍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也逐渐转型升级。
马鞍山市打造“1+3+N”产业集群,即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先进结构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为标志的3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为特色的若干个市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马鞍山市“1+3+N”产业融合集群产值突破3400亿元,增长12%。主导产业集聚度达57%、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0%,均居全省前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居全省首位。
2020年,马鞍山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中提出要学习苏浙沪干部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平凡变成不平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发挥“头雁效应”,敢于挑*重的担子、啃*硬的骨头、碰*棘手的矛盾。
钢铁之城的马鞍山爆发一股干劲儿。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鞍山正打造新时代的马钢,打造城市高新产业,对接长三角,实现经济再度涅槃高飞,虽然当下跌至第六,但马鞍山仍有再度冲刺的实力,让我们再给马鞍山一点时间。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