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三年回眸④丨深度融入!建好苏皖交界的这个都市圈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江苏与沪浙皖等兄弟省市紧密协同,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让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对全国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三年来,江苏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迈入快车道。“*江苏”本期回顾与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2019年,国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全国*一个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借力国家政策东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正全力推进。江苏坚持龙头带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枢纽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高地,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跨区域都市圈建设典范。
在推进都市圈建设中,建设完备的交通体系是首位。南京都市圈*一条跨市域轨道宁句城际已经通车,南沿江、宁淮等一批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宁扬、宁马(南京段)、宁滁(南京段)城际轨道交通有望在年内开工,“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成为现实。龙潭国家物流枢纽公铁水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苏皖两地城市候机楼35个,开通毗邻公交线条。
“从句容乘坐宁句城际换乘2号线,一小时可达新街口,一个半小时可到河西片区。从宏观到微观来看,宁句城际的开通对南京迈向都市圈一体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改善老百姓出行体验三个层面有着重要意义。”有关专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宁句城际对推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意义。
从金融商贸资源看,线路不仅衔接传统的新街口商圈,还服务了河西新城,显著提升河西地区的可达性,为沿线金融商贸活动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有利于扩大河西新中心的辐射力。从旅游文化休闲资源看,沿线串联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休闲资源,宣扬南京都市圈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活力。从教育资源看,沿线还串联了南大、南航等众多高等学府,为都市圈内部的文化与学术交流、跨区域、跨市域的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就学等活动搭建了便捷的交通平台。
宁句城际的开通又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有何重大意义?专家解释道,“宁句城际打破行政边界,首次在省内构建了跨市域的市域郊轨道层次,并且向上与城际线路在句容高铁站融合;向下与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公交等在马群枢纽衔接;弥补了南京都市圈东部市域郊轨道层级的缺失。”
“南京都市圈是国内*一个跨省协作都市圈,是国内都市圈的先行者,也是国内*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都市圈,还是中国*一个经国家批复建设的都市圈,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相关规划专家提及“南京都市圈”的意义如是说,“南京都市圈规划有利于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并有利于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国内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去年8月,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段跨S243省道连续刚构顺利浇筑完成,为句容段二架通道畅通奠定基础。中铁二十四局南沿江项目部二分部负责人介绍,为完成本次混凝土浇筑施工,项目部提前准备了三台泵车,其中一台为备用泵,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后一座连续刚构浇筑完成。
架梁施工开始后,南沿江公司、中铁二十四局南沿江项目部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外部单位沟通协调,加快完善各项手续,全力推进门洞、条形基础施工等前期工序,为后续场地硬化和支架搭设打实基础。同时,项目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明确专人负责现场交通引导,确保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作为沪宁间第二条城际铁路,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沪宁通道的辅助客运功能。该铁路建成后,沿线的句容、金坛、江阴、张家港、常熟等地将一举进入高铁时代,融入沪宁一小时高铁圈。
南京携手淮安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省内南北共建创新试点园区,推动总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落户园区;与马鞍山市、滁州市共建宁博创智谷、南浦合作产业园;推动南京市的汽车、医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一批优质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在都市圈城市落户,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湖面碧波粼粼,岸边水丰草茂。深秋时节,从南京江北新区驱车35分钟,即可抵达位于盱眙县东南部的朱雀湖边,高新技术创业园、同创新城拔地而起,南京理工大学盱眙校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等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淮安与南京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阔步迈入“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2019年7月,“宁淮特别合作区”揭牌。同年11月,江苏正式印发《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内的多家南北共建园区被推至改革的“潮头”。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于去年2月收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复,明确支持产业园开展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加快建成全省南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围绕“南京主导、权责明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生态优先、安全为基,共建共享、健全机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引领作用,全面对接南京江北新区的“双创”政策,对标南京江北新区营商环境标准,探索产业协同共建模式,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推动创新链跨区域联动、统筹资金链跨区域配置、促进人才链跨区域衔接。
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说,园区依托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重点打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半导体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终端制造三大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摸索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帮助企业将总部设在南京,生产基地放在盱眙。这样,既发挥了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又发挥了盱眙的土地、劳动力优势。
共建园区的发展,招商一直是核心,产业园通过与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谷等产业载体深化协作运行机制,并成立联合招商中心,促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化基地项目、高精度六轴机器人项目、大数据公司苏北区域总部项目等总投资近70亿元的8个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园区。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的步行街,一步经过挂着省界标识的电线杆,就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镇上刚成立的宁博创智谷,是宁马两地推进跨界融合、产业协同的“试验田”。园区负责人说,“南京的政策,在示范区同时享受,政策优惠程度就高不就低。”
近年来,南京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快,范围进一步拓展。周边城市不再只是承接转移产业,而是和南京形成产业协作。江北新区与安徽来安县发布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实施方案,明确该示范区功能定位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由扬子国投和来安城基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开发投资公司,计划到2025年,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等地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加强联动,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转移转型发展。2020年,南京与马鞍山和滁州两市开展产业合作,推动江苏软件园与马鞍山市软件园合作共建,协助两市签约落地项目192个。
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南京还从制度保障上作出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项目宁博创智谷暂定前10年的收益不作分配,留于滚动发展,从第11年开始按照5:5进行利益分配。南京邀请周边城市参加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已成“惯例”。利用会展机会,南京组织召开2020宁扬产业对接会、南京都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等,达成签约项目102项,总投资达到380亿元。
去年5月,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在宁召开,由南京都市圈教育专委会成员单位共同制定的《2021-2025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公布,跨省10城未来5年“教育一体化蓝图”敲定。合作协议共分12项,涉及南京、芜湖、镇江、马鞍山、扬州、滁州、淮安、宣城、溧阳、金坛10个城市。
协议要求,每年推荐5-10所学校开展苏皖校际教育交流合作;每年相互安排1-2批教育管理干部交流及教师跟岗培训,推动促进常态化互动交流,提升区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强都市圈各城市间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合作交流优先向郊县、乡村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倾斜,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开展教育结对帮扶行动;加快建设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园,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技能培训示范区、对外合作引领区,辐射带动都市圈各城市间校企联动联合。
利用都市圈内丰富的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等教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都市圈中小学校学生社团交流、夏令营和跨市研学旅行等活动。推动各市在线教育平台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城市间高校优质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高层次中青年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结对学校间开展多形式的挂职培训、跟岗锻炼,提高南京都市圈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南京市、马鞍山市县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集中签署仪式于去年7月举行。南京市雨花台区、建邺区与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博望区、含山县、和县和当涂县等6个县区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南京都市圈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向纵深发展。
马鞍山市与南京市毗邻相接,经济关联度高,人口流通量大,群众和企业“跨省通办”需求也大。本次合作协议强调南京—马鞍山的“跨省通办”合作对带动两地更深层次合作具有示范作用,对于撬动南京都市圈共享共建合作模式具有重要先行意义。
南京雨花台区强化与马鞍山市政务服务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宁马两地点对点“跨省通办”,以点带面,促进两地经济、企业交流,提高经济依存度。两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主动对接,共同梳理确定事项清单、统一事项标准、制定办理流程、设置通办窗口、建立授权信任机制、畅通邮政寄递渠道等6个方面合作内容。
南京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落实国务院、省、市“跨省通办”工作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紧扣“长三角一网通办”和“8+2”南京都市圈建设,围绕“四减三办”,全力推进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用群众的口碑和满意验证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江南时报、淮安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